


8年前,我就讀屏東大學的智慧型機器人學系,畢業後順利成為一名軟體工程師,然而,曲折多變的緣分,帶領我踏入徒手治療的領域,這項專業,改善了家人的疼痛問題,也提升生活品質,於我而言彷彿是汪洋中的浮木,因為看著家人辛苦卻不能給予幫助,是最最無奈的事情。
母親是小兒麻痺患者,長年困於輪椅,行、住、坐、臥皆因下肢失去行動能力而變得吃力,活動幾乎仰賴雙手,且長時間維持坐姿,上半身遍布痠痛,隨著年紀漸高,影響的層面變的廣泛複雜,甚至影響心理層面,日日與母親朝夕相處的我,看在眼裡十分不捨,只能憑藉粗淺的按摩技巧幫助媽媽緩解疼痛,按摩是我從小到大,陪伴母親的一種方式。
皇天不負苦心人,也許是心意被看見,在貴人的帶領下,我決定踏入物理治療,重新再讀四年大學,入學後,我努力鑽研任何與徒手技術相關的理論知識,學業之餘找空堂時間配合實作訓練,一切看似順利有望,卻在入學兩個月後母親意外過世。
或許是母親注定的命,也或許是上天的安排,要刺激我向前奔跑,在痛苦中沉溺了一年多的時間,終於能夠慢慢打起精神,理清目標方向,決定開使經營自己的工作室,2017至今,我已經順利畢業,工作室也開始有了更正式的樣子,有新的夥伴加入,讓彼此有更多成長的空間。
雖再沒有辦法為母親服務,但學習按摩的初衷因母親而起,為不愧對自己的使命與選擇,我必須重新再站起,一直到今天,初衷不變,只是將小愛化為大愛,希望這份專業,能夠帶給他人一點,疼痛時候的慰藉。
背景與理念
8年前,我就讀屏東大學的理工科系,畢業後順利成為一名軟體工程師,然而,曲折多變的緣分,帶領我踏入徒手治療的領域,這項專業,改善了家人的疼痛問題,也提升生活品質,於我而言彷彿是汪洋中的浮木,因為看著家人辛苦卻不能給予幫助..........
運動按摩是什麼?
人們按摩的主要目的,是為了放鬆緊繃痠痛的肌肉關節,以舒緩身心壓力。
「運動按摩」,與市面上保健舒壓的經絡按摩、泰式按摩、指壓、瑞典式按摩等,有所不同。
主要用於緩解『運動後』肌肉緊繃引發的種種問題,或是比賽前喚醒肌肉的手法,
因此,這項專業需要對解剖構造、身體力學有一定程度的了解,才能評估問題所在,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法。
在運動員高強度訓練後,「運動按摩」可以提升代謝能力,同時保持肌肉彈性、維持關節靈活度。
操作者會先透過雙手,探查緊繃的肌肉點、沾黏的肌筋膜、無法正常運作的關節,以肌肉解剖學為基礎,從表層肌膚進行淺層按摩,逐漸進入較深層的筋膜和肌肉,讓身體的每一吋肌肉徹底放鬆,恢復或喚醒原本應有的彈性與柔軟度,過程中,往往會伴隨許多神經與關節問題的交互影響,因此,評估內容是多層面且複雜的,而這正是我們的專業所在。
非運動族群當然也能尋求運動按摩協助。
長期肩頸肌肉、關節緊繃造成的肌肉沾黏,以及手術後的肌肉沾黏,運動按摩也都能處理。
按摩過程是否產生疼痛感,會因問題的嚴重程度與目標處理組織而有所不同,然而,越痛越有效,絕對是錯誤的觀念,過度疼痛會引起發炎,使得處理完後隔天更加痠痛難受,雖當下得到緩解,但那只是身體在劇烈疼痛後,自體分泌「止痛物質」所導致的暫時放鬆,但後續卻可能引發更多的疼痛問題。
因此處理過程中,疼痛控制亦是運動按摩專業的一環。
如果是對於肌肉反覆持續收縮,長期緊繃造成的「條索狀肌肉」硬塊 ( 發炎時間 > 3個月),按壓時確實會觸發容易產生疼痛感的「激痛點」,因為這樣的組織,經常是周遭已經堆積了許多,發炎過後留下來的刺激物質,因此按壓時,擾動這些物質的同時也會對附近的神經產生壓迫,而引發疼痛感,同樣地,處理關節沾黏,也會出現類似的狀況。
但若只是針對非慢性的緊繃肌肉 ( 3個月以下 ),按摩周圍軟組織、肌纖維時,並不會產生太大的疼痛感,甚至會完全無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