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作優化到底在做什麼?
- Joe Wang 夢凡
- 2022年11月18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2023年8月31日
今天想聊聊,
什麼是動作優化?
當初,設立這門課程選項,乃有感於,
人們從事各式各樣的運動,認真訓練,
卻總在訓練過程中,對自己充滿疑惑,
受傷了也求助無門,各方的解答不一,也無法印證。
為什麼疑惑? 1.不清楚單關節動作原則。
2. 沒有原則,就沒辦法學習多關節的動作變化與組合。
因此,
我認為有必要設一門課,專門去教學生:
1.如何提升對身體的感知度?
2.如何將感知到的訊息,運用於關節動作上?
3.專注於學習關節動作原理,而非只是模仿肢體的運動軌跡
然後將感知、控制的能力與動作原則
發揮到各式各樣的運動模式上。
這樣的課程,優化訓練師必須:
1. 知道透過什麼樣的動作測試,能測出什麼問題
2. 知道什麼樣的問題,可以用哪些動作測試作確認
3. 在一個簡單的動作裡,快速分析多關節之間的連動性,
是否有任何限制或者不穩定 ?
並進一步再分析,限制、不穩定的因素是什麼?
軟組織沾黏? 組織長度縮短? 關節囊問題? 韌帶問題? 肌力不足? 穩定性不足? 認知、感知不夠清晰?
來決定要給予什麼樣的輔助訓練,或者轉介其他專業。
4. 了解學生使用身體的慣性以及動作策略。
5. 綜合以上三點的分析結果,去協助學生調整動作策略
怎麼做到以上五件事?
除了有許多先修科目之外,
也需要訓練師具備對於動作流線、力線的視察能力,
要能在一段肢體的活動軌跡裡,看見關節內動作是否合乎力學原則。
舉幾個例子:
問題一、為什麼深蹲總是卡卡的?
蹲不低,下背也無法穩定? 蹲低就會感覺髖關節好緊?
--這時候不再是轉介運動按摩、伸展股四頭、伸展內收肌這麼簡單的事情。
我們將會探討的部分可能是:
1. 學生是否能夠感受到下蹲的時候,髖做出屈曲、外轉、外展?
2. 向心階段時,髖作出伸直合併內收、內轉?
3.上述這些活動度足夠嗎 ?
4.活動度不足的話要怎麼訓練呢 ?
5.是否有肌肉鬆弛拉扯韌帶所產生的偽活動度呢 ?
問題二、 為什麼我的硬舉,下背總是會痠痠的?
好像壓迫感很大。
1.向心階段時,是否能感受到骨盆前、後傾的張力平均
2.發力瞬間,腹部與下背肌群是否能做到co-contraction?
3.肩胛與胸椎的擺位角度,是否能在拉槓的時候,使胸廓保持穩定?
4.能否感知到,重心的變化與足底壓力、發力肌肉之間的關聯性?
問題三、為什麼出拳的時候,拳頭都有握緊,
動作感覺都做對了,但手腕就是不舒服,手臂感覺不輕鬆?
常見出拳導致手臂不舒服的原因有
1. 無法維持胸椎屈曲角度→肩胛無法充分外展 →手肘容易過度打直
2. 出拳時聳肩+肩外展→手肘外開→肩關節容易夾擠
3. 出拳的時候,應感受到肩屈曲、內收、內旋,同時合併肱橈關節的內旋。
這些問題,需要我們一步步
引導學生去感知關節的動作原則,
同時學生也要願意配合、了解人體更細部的關節動作。
曾經遇過一位教練,
他告訴我,即使研究了解剖學、肌動學,
仍然不完全理解問題的原因,
不知道該用什麼「指導語」,
才能讓學生理解正確的動作,
因此在教學上產生了一些困惑與溝通障礙。
沒錯,指導語是非常大的重點,畫三個星星。
上述三個問題所探討的內容,都需要經過指導語,
轉換成學生能理解並執行的訓練計畫。
指導語的準確性,
考驗的是我們對於動作原則的掌握度,
以及對關節連動性的認知深淺, 還有與學生的關係建立,了解對方的表達方式 才能以對方能理解的語言作說明, 所以,表達能力很重要。
話說回來,大部分我遇到的教練,
會告訴我,訓練本來就會有痠痛,會有困惑,
學生只要多練,勤勞練習,問題自然會解決,
而萬年不變的指導語看似成了教學的規範如:
膝蓋外推喔! 屁股往後坐喔!腹部收緊、背部夾緊喔! 但卻忽略了, 在上述這些規範下,
每個學生作出來的動作都有所不同,而我們卻沒有去釐清為什麼?
「只要多練,勤勞練習,問題自然會解決」 這個答案我其實也算是部分認同,
許多強悍的運動員也都是這樣過來的, 勤勞練習的過程也是在自我修正,人還是存在著變好變強的本能。
只是於我而言,
我不希望運動變成一種信仰,
求知是人的本能,當學生有所質疑時
代表求知慾在運作,而求知慾正是學習所需的動力
若我們能不斷解答學生的疑惑,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感受,
使他提升對身體的掌握度,安全感、信任感會提升,
那麼運動的熱忱就不容易消退。
我希望當學生提出如:肌肥大、身形雕塑這樣的訓練要求時,
除了教練去規劃訓練強度、週期安排、肌群的選擇之外
也能加入動作優化的觀念,
不但可以解決過程中的種種困惑、質疑,
學生對訓練的內容,理解力越高,接受度就越高,效益就越高。
因此這也成了,建立悠格的理念,
然而,動作控制的領域,十分深奧,
不敢說自己都能一清二楚判斷問題,
只能說,自我感知與覺察的能力,
是一個深不見底的議題,也是所有訓練的根基。
我希望在悠格的學生,
無論是來打拳、重訓、來處理職業傷害等等,
都能學習動作控制的理論,
而多專業間的配合確實是有難度的,
溝通、互相學習彼此的專業,理解不同的表達方式,
是唯一的途徑,沒有捷徑。
文:運動按摩師 Joe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