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正確使用單槓來放鬆脊椎 ?
- Joe Wang 夢凡
- 2022年11月17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撰文:運動按摩師 Joe
經常,大家都會問我一個問題:
脊椎緊繃是否可以拉單槓來放鬆 ?
以前,我認為是不行的,
因為,雙腳離地的時候,手臂發力緊緊握住單槓, 肩胛骨懸吊著軀幹重量的時候,所有的背部肌肉腹部肌肉都會收縮,為了維持身體的穩定,
因此我認為,不存在放鬆。
後來,朋友因為椎間盤凸出很困擾,也問了我同樣的問題,
那一次,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沒有直接否定單槓的用途。
或許是因為他的身高關係,
當他在我的工作室裡,把深蹲架上的J勾放到最高位置,再把槓鈴往上掛變成單槓, 雙手掛上單槓時,我的架子高度並不能滿足他的身高,因此雙腳無法離地,拖在地面上。
突然靈光一現,
我告訴他,沒關係,腳不需要離地,把你的膝蓋放鬆吧 ! 讓身體以跪姿往下沈,腳趾頭放在地面上。 甚至後來我們調整成,讓雙手綁上握力帶,減少腕部與手臂的緊繃。
他告訴我,不知道為什麼,腳碰地反而有放鬆的感覺, 雙腳腳趾在身後點地,讓軀幹呈extension的伸展狀態, 當下能感受到脊椎伸展的感覺,真正獲得放鬆。
接著我引導他,運用雙腳腳趾,帶動軀幹的伸直與彎曲角度,
單槓的優勢在於,它是一種固定上半身且呈放鬆狀態,讓下身下沉活動的方法,
經常,我們在動態伸展的時候,多由手臂帶動上半身的旋轉或者彎曲伸直,
過程總是讓我覺得少了一份重量--伸展的力量進不到上半身的深層; 或者帶動下身進行活動時,上身經常因為與下身連貫的緊繃肌肉力線而被拉著走, 並未能真正鬆開張力高的區域。
而相較於,使用單槓固定上身,讓重量相對紮實的骨盆來帶出轉動、 讓腳趾頭來創造身體不同角度的微動作,
同時,因踩地而使身體不會緊張--
這樣的方式似乎對於活動脊椎的旋轉角度、肩胛骨與胸廓筋膜、肋骨與胸廓筋膜之間的空間,能有更好的效益,因為,它可以同時具備減壓、水平面、額狀面、矢狀面的動作,
並且這也是一個練習本體感覺的方法。
在軀幹呈伸直狀態時,去感受,哪一邊的肋骨相對浮起,那一邊與骨盆之間是互相鎖住的,可以推測骨盆的旋轉與前後傾,從這裡也可以衍伸感受,胸廓是否有旋轉,肩胛骨位置在伸展狀態下,哪一點偏高或者偏低,或者偏外展偏內收。
如果能感受到這些問題,
那麼可以透過單槓做出非常多樣不同組合的角度來進行動態伸展,
而優點就是我們可以仰賴地心引力來做出垂直減壓, 「垂直」雖然是單一方向, 但他代表著在這個單一方向上,水平面360度的肌肉都獲得伸展, 加入矢狀額狀水平面的動作後,就可以在伸展狀態裡,再造成組織間的相互錯動, 伴隨著部分肌肉的主動動作,部分肌肉的被動牽拉。
減壓相的動作,在我的徒手工作中十分重要, 能不能鬆開關節,關鍵就在於能否從, 看似相同萬年不變的肢體旋轉動作裡面, 找到某些微角度,突破張力空間而形成減壓。
頓拉的方法,不見得都可以直接攻破力線, 也並非做出減壓拉力,就能拉出空間, 必須考量所有面向的力線,綜合不同相位形變程度, 才能找到可以形成減壓相的地方。 以上,是單槓給予我的新體會 !
留言